查看原文
其他

颁奖了!颁奖了!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京颁奖


10月26日,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钟自然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主持。





根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授予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正高级工程师王成等15人“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其中野外奖8名科研奖5名教师奖2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侯启军宣读了颁奖决定,钟自然、马永生、侯启军、李金发、李廷栋向15位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钟自然代表自然资源部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对获奖者表示祝贺。他指出,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卓越的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和实践,是老一代科学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优秀品质的凝结和升华,是李四光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钟自然表示,广大地质工作者要大力继承和弘扬李四光精神。一要大力弘扬李四光先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坚持精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二要大力弘扬李四光先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不移地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改造新时代地质工作。三要大力弘扬李四光先生诲人不倦、奖掖后学的师表风范,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打造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四要大力弘扬李四光先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做“真”学问、搞“真”科研、出“真”成果、求“真”成效。五要大力弘扬李四光先生淡泊名利、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要扑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



米立军、王登红、刘财分别代表野外奖、科研奖和教师奖的获奖者发言。他们表示,要始终坚守李四光精神高地,始终坚持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地质先辈创下的宏伟事业传承下去,在新的赶考路上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面向全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层次地质科学奖,是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培养杰出地质人才的重要平台,从1989年至今已评选出268位获奖者。先后有6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膺该奖项,其中36位是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后当选的院士。


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简介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获得者



王成  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5年5月出生,男,重庆市梁平人。1988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放射性矿产地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至今先后在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工作,现任中国铀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副局长(正局级)、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铀矿找矿与科研工作。先后负责和主持新疆地区铀矿找矿和全国铀矿勘查工作,主持和实施了100余项铀矿勘查项目。突破了“卷状铀矿”“次造山带控矿”等成矿理论束缚,创新建立了我国“伊犁式”砂岩型铀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提出了“六位一体”铀成矿远景判别准则和层间氧化带“五带式”分带模式,首次形成了我国砂岩型铀矿勘查和资源综合评价技术及相应标准体系,在新疆伊犁发现并落实了我国首个砂岩型万吨级铀矿床和首个超大型铀矿田,参与指导在我国北方沉积盆地落实了一批万吨级至十万吨级砂岩型铀资源基地。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以及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钱三强科技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于学峰  二级研究员,中共党员,1962年10月出生,男,山东省泰安市人。2010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任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理事长。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研究工作。主持鲁西归来庄大型新类型金矿床的普查—勘探工作,探明金资源量近60吨,填补了鲁西无大型金矿的空白;创新性提出“中—低温潜火山热液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成矿理论和“归来庄式金矿床成矿模式”。创新提出“缺位补位、攻深找盲”找矿理论与方法,指导实现鲁西隐伏区找矿重大突破,带领团队发现中大型矿产地10余处,新增资源量焦煤24亿吨(远景56亿吨)、铁矿6.45亿吨、岩盐矿近300亿吨。率先在胶西北金矿集区开展以深反射地震为主的深部探测,成功实施3266米“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于焦家金矿带3000米深处发现厚25.2米、最高品位13.8克/吨的金矿体,证实了胶西北矿集区深部巨大的资源潜力;建立“基于走滑断裂构造体系的胶东金矿成矿模式”,指导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90余篇(SCI和EI18篇)。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0余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山东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韦波  提高待遇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9年3月出生,男,重庆市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煤田地质勘查专业。2015年至今在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煤田地质勘探队工作,现任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队长。长期从事煤炭与煤层气资源的科学技术研究与野外地质工作,主持了120多项地质勘查与研究项目,主持编写煤炭勘查报告80余份。主持完成新疆哈密三塘湖煤田勘查项目,探明煤炭资源量550亿吨,为新疆能源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主持完成新疆哈密三道岭南隐伏区和空白区煤田地质勘探项目,探明煤炭资源量200亿吨,实现隐伏区和空白区煤田地质勘探新突破;主持完成了新疆首个煤层气示范工程——《新疆阜康市白杨河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示范工程》,建立了适宜于新疆地质特点的煤层气勘查开发技术体系,为新疆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出版专著4部,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等奖项,被自治区党委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云露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72年11月出生,男,新疆奎屯人。1994年、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 汉)石油地质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矿 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97 年至今在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作,现任副总经理、总地质师。长期致力于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指出多期岩溶是塔北古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体发育的主控因素,长期发育的古隆起是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创新提出“岩溶缝洞型”新油气藏类型,对塔河油田快速探明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顺北油气田勘探过程中,创新提出断控缝洞型储集体新类型,明确定义“断控缝洞型圈闭和油气藏”新类型,建立了“多期供烃、垂向输导、晚期成藏、走滑控富”油气成藏模式,为我国首个超深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田——顺北油气田的发现作出重要贡献。出版专著1部,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2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 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得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中石化科技功勋奖、第七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第九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第十九届孙越琦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米立军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5年5月出生,男,天津市武清区人。1986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地质学专业,2008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海南省科协副主席,中海油海南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期从事渤海、南海含油气盆地综合评价和油气勘探科技攻关,创新建立渤海海域晚期快速成藏模式,推动发现了近22亿吨石油地质储量;先后担任国家战略选区和重大专项项目长,率领团队创立南海深水油气成烃、成藏模式,为荔湾3-1、陵水 17-2等深水大型气田的发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000亿立方米、原油地质储量6800万立方米作出贡献;提出白云凹陷“拆离控盆”“油气共生、断脊联控、内气外油”等创新认识,实现流花20-2等深水区轻质油田群的重大发现;负责编制中国海油首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地质评价规范,建立勘探投资决策系统等,为中海油“海上大庆”的建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奖项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唐文春  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5年1月出生,男,四川省安岳县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地质普查与找矿专业,2005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在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工作,现任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基础地质工作。带领团队在阿坝州可尔因地区建立了“构造—岩浆—流体耦合的伟晶岩大脉”成矿模式,探明了4处大型及超大型锂矿床,累计查明新增氧化锂资源储量超过170万吨;通过川西北高寒草原区超微细金矿化探方法试验及找矿靶区研究,发现并评价了新康猫超大型金矿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耦合”的找矿思路,指导平武银厂金矿深部找矿新增资源储量接近两个大型规模;发现大型新类型稀散金属铼、硒矿产地,提交了超大型石墨矿普查基地;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超过16万平方千米1∶20万、1∶5万区域化探和区域地质等国家基础工作,提交了一批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

发表论文26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入选“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何海清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6年5月出生,男,甘肃省临洮县人。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沉积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在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工作,现任副总经理。从事油气地质勘探30多年,首次提出浙西北二叠系存在深水浊积岩的新认识和浙西北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样式以及西秦岭地区早三叠世沉积为深水海相浊积岩系的新认识,对我国南方和西秦岭地区大地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提出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及北斜坡震旦-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新认识新模式,为川中安岳特大型气田及古隆起北斜坡大规模岩性气藏的发现作出突出贡献。创新提出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二三叠系泛湖盆退积型规模砂砾岩 成藏模式,指导了玛湖十亿吨级砾岩油田的发现。创新阜康凹陷斜坡区控砂控储控藏新认识,论证的康探1、康探2风险探井获重大突破,指导了阜康地区规模油气区的发现。出版合著专著13部,发表论文61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 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 个人”、中建南钻探项目“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李文渊  二级研究员,中共党员,1962年9月出生,男,甘肃省武威市人。1983年、1995年分别本科、研究生毕业于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地质普查、矿床地质专业,200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获岩石矿物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1983年~1997年在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作,1997年至今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原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勘查与科研工作。对中国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成因理论创新和找矿突破作出突出贡献,特别对推动西北地区铜镍钴矿床找矿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创立了自然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开展西北地区矿产资源评价,推动新疆358项目重点向南转移,取得西昆仑及阿尔金地区战略性矿产的找矿重大发现。创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推动了中国西部境外中亚、西亚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地质调查领域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130 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称号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获得者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二级),中共党员,1968年8月出生,男,江西省高安市人。1990年、1993年、1996年于长春地质学院分别获地质学学士、构造地质学硕士、岩石学博士学位,1998 年西北大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1998 年至今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现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洋底动力学、大陆动力学和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微板块构造理论框架;揭示了关键地史时期微陆块的聚合机制和洋内微陆块的裂解—漂移机制,解答了传统板块构造理论难以解决的板内微陆块起源问题;提出了微洋块概念,阐明了现今洋内微洋块的非威尔逊生消机制;揭示了大板块俯冲过程中指裂作用形成微幔块的过程,及东亚盆地群对深部微幔块过程的响应,构建了洋陆过渡带微幔块耦合下的遥相关成盆模式;正开展新一代全球微板块重建,创新构建海陆—深浅—流固耦合的技术体系。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340余篇, EI论文100余篇;多次入选科睿唯安地学领域全球高被引学者。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及二等奖3项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王登红   二级研究员,中共党员,1967年6月出生,男,浙江省嘉兴市人。1989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1992年、199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学专业,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科研工作,通过对广西大厂、新疆阿舍勒、江西陶锡坑等典型矿床深入研究,创造了“五层楼+地下室”等成矿模式勘查模型,解决了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为川西锂矿等新增资源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矿山增储作出贡献;通过对“三稀”、钨 锡、铜、金、铂族金属等关键矿产的成矿规律以及阿尔泰、西南三江、南岭等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提出“南钨北扩、东钨西扩”等新认识,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 勘查部署提供理论支撑;组织实施《中国矿产地质志》并主编《钨矿卷》《镍矿卷》 《锑矿卷》《南岭卷》等,填补我国矿产地质大型志书之空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三稀”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160篇,提交科研报告30多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吕志成   二级研究员,中共党员,1966年10月出生,男,内蒙古自治区察右中旗人。1989年、199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化学专业。1999 年毕业于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应用地球化学方向),获博士学位。2011年至今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科研工作,作为学术带头人之一,创建了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核心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构建了我国砂岩型铀矿等25种矿床类型的找矿预测模型。作为主要负责人,创建勘查区找矿预测技术方法体系,包括矿山尺度资源潜力评价与评估技术、区域尺度矿产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复杂矿区关键找矿技术体系等。创建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在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新区找矿等方面取得突破,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出版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94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2011年获原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找矿先进个人、2012 年获原国土资源部青藏高原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先进个人、2019 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张立飞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共党员,1963年5月出生,男,吉林省梨树县人。198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现吉林大学地学院),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岩石学专业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变质岩石学的科研工作。发现西天山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洋壳超高压变质带,并确定了其岩石组合、变质作用 P-T-t轨迹特征和形成时代,提出洋壳超高压变质岩两阶段折返构造演化模式:早期浮力自折返和晚期构造携带折返;在西天山榴辉岩中发现了甲烷包体,结合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提出洋壳冷俯冲带变质过程中碳酸盐矿物通过歧化变质过程生成无机甲烷气反应机制;分别 在我国华北中部带和俄罗斯白海地区,厘定出18亿年与现今大洋俯冲带类似的地热体制下形成的低温榴辉岩,为现今板块构造起始于古元古代提供了关键证据。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2011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曾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徐长贵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71年10月出生,男,江西省乐平市人。1995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 矿产勘查专业,1998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田、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业,200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地质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8 年至今在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工作,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勘探部总经理、集团公司资深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海油气地质研究。建立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时空耦合控砂原理,指导渤海中深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建立走滑转换带控藏原理,推动中国近海复杂断裂带持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揭示变质岩潜山“优势矿物—多期应力—双向流体”三元共控成储机理,突破传统潜山储层发育模式;系统揭示渤海新近系存在古湖泊的完整科学证据,提出渤海新近系存在湖盆萎缩期极浅水三角洲,指导渤海浅层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勘探。出版专著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EI/SCI 收录论文24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获得者




王根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二级),中共党员,1963年7月出生,男,陕西省蒲城县人。1986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1993年、2006年,毕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坚守教学一线,教书育人成绩突出。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北京市教学改革8项。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教材、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等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分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地质学专业获国家一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国内一流。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首次提出南羌塘印支期增生造山带创新认识。出版教材专著7部,发表 SCI收录论文60 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所在团队获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门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先后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先锋教师”“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主讲教师”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刘财   吉林大学教授(二级),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共党员,1963年9月出生,男,吉林省农安县人。1986年毕业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1999年毕业于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1986年至今在吉林大学工作,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探测人才培养和研究工作。组织创建了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学(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主持创建了应用地球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地质资源立体探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是地球物理学国家一流专业、勘探地震学国家一流课程和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提出了油气地质资源“多元勘探理论”和“地质盆地”找油新理念,研发了多项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和方法等,取得了系列和创新性成果。主持创建了自然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等,为推动我国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

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67篇,出版专著11部;指导硕士107名、博士35名和博士后10名。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原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获吉林省师德标兵、首届“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The editor answering questions

小编答疑

Q: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你知道多少呢?A:迄今为止,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已评选17次,各类奖项获奖者总计268位,先后有6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其中有36位是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后当选的院士。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面向全国地质工作者的最高地质奖项,是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培养杰出地质人才的重要平台。


更多精彩文章

1贵州:地质环境存在先天不足 破解难题推动管理创新2、我为群众办实事丨杨志化和他的“工作笔记”——坚守地灾防线 记录党员初心
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省自然资源厅:为“四新”“四化”提供高质量自然资源要素支撑4、【防灾微课堂】地质灾害等级如何划分?

(投稿邮箱:gzcenter2016@163.com)



素材来源:i自然全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